【小亞細亞 西元一五五年特訊】
一位名為坡旅甲 (Polycarp) 的八十六歲老翁,昨天在競技場上被公開審訊,最終罪名成立,當眾判以死刑,即時處決。據有關官員指出,雖然坡旅甲被給予多次改過自新的機會,但仍是冥頑不靈,不單膽敢公開承認所犯的罪,亦不予悔改,因此官方最終決定,將他在廣場上判處罪有應得的火燒死刑。罪名是,承認自己是「基督徒」,違反羅馬帝國的法律。
根據接近官方的可靠消息透露,坡旅甲這人來頭不小,各方面的証據一致指出他是一名基督徒的領袖,某些他的同黨基督徒稱他為「主教」,主要負責的範圍是在示每拿城,為小亞細亞西海岸靠近以弗所城的一城鎮。這名被處死的「示每拿主教」,影響力極強,他是一位極受基督徒愛戴的監督。
因這事件影響小亞細亞及鄰近地區深遠,為讓讀者更深入了解,本報特別蒐集更多有關資料,向讀者忠實報道。坡旅甲工作的範圍示每拿城,「它象以弗所一樣,是一個海港,有一個很小的港口,有一個海峽引進這個海口,這海峽的入口處,可以放一條大鎖鏈,抵擋敵人的船隻進入港內。在士每拿城的背后有一座幾何形的山,叫帕葛斯」[i],意即「山的意思,往往被指為士每拿之冠」[ii]。「這座山頂上有一座城堡,山頂上有很多希臘式的建筑物,是非常美麗的對稱,有希臘建筑式的大圓柱,在山坡上還有更多的建筑物。“以哥念之冠”—據說,這個名稱正適合那稱為「基督」給這城的信息」[iii]。
這一名已經成為過去的老翁基督徒領袖,他成為基督徒的經過和時候已無可稽查,據調查所得,他在士每拿有一個非常興旺的基督徒工作。根據可靠人士的消息:「坡旅甲帶領的基督徒教會有健全的組織,親密而合一,內有各式人,如奴隸、地方貴族和衙門的官吏…等。」[iv]
「坡旅甲這名字的意思就是“多結果子”」[v]。其中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是,坡旅甲被認為是與耶穌的門徒約翰有關係。有人如此形容他:「坡旅甲極孚眾望,曾在愛的門徒約翰足下受教,是最後一個與耶穌當代人有接觸的人」[vi]。坡旅甲被處死並他與約翰的師徒關係,相信會對自認為基督徒的人有深遠的影響。「約翰在耶穌門徒中是最後去世的一位,因此有一群稱為使徒的基督徒領袖,隨著它的死而推出今世舞台。坡旅甲的信仰受過約翰的啟蒙」[vii],因此有人把坡旅甲「視為教會與耶穌和使徒之間的生命聯結…大家都把坡旅甲這種人當作使徒的教導,以及使徒如何領導教會的最佳、最有權威的資料庫」[viii]。
周邊的資料顯示,一名被認為是「安提阿主教伊格那丟 (Ignatius)」[ix] 的人仕,應該是坡旅甲的前輩同事,曾經寫過一封信給這名老翁坡旅甲,內容是勸告坡旅甲:「如果你喜愛優秀的門徒,那並沒有什麼可誇的;你反而要用溫柔的心是讓你頭痛的人物軟化馴服」[x]。我們從伊格那丟另外的一些信件中的內容,基本可以肯定伊格那丟也是一名基督徒。這一位坡旅甲的基督徒同黨,在他的信中內容說「 “為了榮耀上帝已先我同敘利亞前往羅馬”」[xi]。資料亦顯示,另一名人仕名為愛任紐(Irenaeus)的基督徒,應是坡旅甲的學生,曾經接受過坡旅甲信仰的訓練。坡旅甲曾經把使徒的傳統傳給他的門徒,包括愛任紐在內。
據蒐集資料所知,坡旅甲抵擋基督教以外的宗教不遺餘力,以致在亞細亞一帶被譏為「無神論者— 亞洲之師、殲滅諸神之王。」[xii],在坡旅甲認為是「異教」徒的眼中,這名老翁不過是崇拜一個已死的人。他們聽過他講耶穌的教訓和神蹟,對他那些攪動人心的講道特別感到不安,但這些都是他從耶穌的門徒約翰那裏直接領受的。坡旅甲的文章也使那些所謂「異教徒」坐立不安。其中一項尚留有他筆跡的証物是一封寫給腓立比教會的信,從其中可見那稱為「基督」是坡旅甲信息的中心。某人在他的文章中寫道:「在坡旅甲的信息裏,基督是至大至尊的,祂是坐在那管理天地萬物神右邊的主。」[xiii],五十年之久,坡旅甲以他監督的地位發揮了極大的影響力。根據某些人的描述,他也是「最溫柔的人……是謙遜的典範。」[xiv]
坡旅甲不是彼得和約翰等所謂「使徒」時代的人,雖然曾跟過約翰,卻從不把自己提昇到使徒的地位。在坡旅甲的書信中很清楚看出這一點:「弟兄們,我寫這些東西給你們,不是自以為了不起,是因為你們要求我寫出來。我們沒有人可與保羅相比,他何等蒙福,能得著這麼大的智慧,在你們當中,一直忠心地把神的真理傳授給你們。」[xv]
據可靠人士消息指出,整件事件的經過為,羅馬政府反基督教的大行動在亞細亞一帶展開。士每拿教會曾經發出一份通訊指出了這件事,當時政府在不知情的原因下令要殺掉一些基督徒,基督徒們立刻意識到坡旅甲的名字很可能在黑名單上,便慫恿他到一個僻靜的地方藏起來。可惜沒多久,士兵抓到他的一個僕人,威脅他供出來,結果在一乾草堆中,坡旅甲終於被捕。
羅馬政府原無意處決他;因為坡旅甲已過花甲之年。把一個八十六歲的老人置於死地不見得有甚麼益處,他們只有一個要求,就是要他放棄信仰,目的是打擊耶穌教的「異端」。
根據公開審判的現場報道,審問的官員曾經給予他多次的機會解脫罪名,官員們把他拘留起來的時候亦曾軟硬兼施的要他就範,「其實說一聲『該撒是主』,燒一燒香,救救你自己的老命,這有甚麼不好?」。衙門長甚至央求他:「看在你年齡的份上吧!只要你能對著該撒的神像起誓和悔改,並且肯說:『除掉無神者!』我們便立刻放人。」[xvi]
現場報導指出,「坡旅甲一臉堅毅的表情,望著廣場上的群眾,一邊向他們揮手,一邊仰天長歎,大聲喊著說:『除掉目中無神者!』巡撫在旁加緊的慫恿他:『你發誓呀!我會放你的,咒罵基督呀!』八十六歲的坡旅甲答道:『我是祂的僕人,祂從沒有虧待我,我怎麼可以褻瀆那位救贖我的王?』『我會放一些凶猛的野獸哦!』巡撫說道:『假如你不怕猛獸,我會用火把你活活燒死……。』坡旅甲答道:『你要放儘管放吧,火只能暫時燃燒,很快就熄滅了。但是另外有一種火是你不認識的,是一種審判,一種存留到永遠的懲罰,是特別為那些不敬畏神的人所預備的。你還等甚麼呢?你要做的趕快做吧!』巡撫驚愕不已,便吩咐傳令員站在廣場中央,大聲宣佈三次:『坡旅甲承認他是基督徒……。』頓時群眾異口同聲的呼叫說要把坡旅甲燒死。說時遲,那時快,大家爭相從工廠、公共浴堂取了木條柴薪,柴堆好,坡旅甲作了一個禱告,他一說完阿們,士兵立刻點火,忽然一道熊熊的火光直衝雲霄」[xvii] ,這一名犯人,八十六歲的坡旅就此為他的「基督」,他的「主人」被燒死了。
一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基督徒認為,坡旅甲被處死,相信與坡旅甲眼中看為所謂「異教」的官員煽動有關,這些異教的官員亦成為了劊子手,而反基督徒的群眾是幫兇,但對基督徒來說,那是一場勝利。這一名被暗中訪問的基督徒繼續說,士每拿的信徒痛失一位心愛的牧者,卻因此引起許多非基督徒的公憤。坡旅甲之死終止了我們亞細亞逼迫的風潮,使一些比他膽小的基督徒可以公開承認自己的信仰。
一些政治評論家認為,羅馬帝國皇帝皮雅斯大帝(Antoninus Pius)的統治政策,特別是對基督徒的政策是被先朝的羅馬大帝他雅努的政策所影響的。先朝羅馬在他雅努的統治下,教會兩位基督徒的主教殉難:耶路撒冷的主教西面(Symeon)被釘十字架,而安提阿的主教伊格那丟 (Ignatius of Antioch, 35-107 A.D.)則被解赴羅馬喂獅子。 根據我們採訪的觀察,基督徒似乎有著不屈不撓的信心,在世人中真的好像如明光照耀。釘死的耶穌若不是神,整件事情便只是一個神話甚至謊言,誰肯為這樣的信仰視死如歸?基督徒對一位眼不能見的神能如此絕對的信任,真是匪夷所思!到底他們這種勇氣從那裏來?這一名八十六歲的坡旅甲被處死,究竟對現今社會帶來甚麼呢?會否仍然會有人帶著這些疑問跟從這個「基督」的信仰呢?坡旅甲的死似乎是「壯烈的」,他這樣的獻上自己的生命,會否導致更多當今甚或將來的基督徒跟從他的「犧牲」呢?這些問題,都有待讀者來回答,並讓「未來」的歷史來証明了。
備註 : 其他有關資料參考 : [xviii]、[xix]、[xx]
蕭海波牧師

February 05, 2008
[iii] Internet Research : http://www.loves7.com/slzy/qslyj/gb/6.htm (10.21.2004)
[iv] W.H.C. Frend, Martyrdom and Persecution in the Early Church (Oxford: Blackwell,1965), 241,189.
[v] Internet Research : http://www.loves7.com/slzy/qslyj/gb/6.htm (10.21.2004)
[vi] F.F. Bruce, The Spreading Flame: The Rise and Progress of Christianity from Its First Beginning to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glish (Grand Rapids: Eerdmans, 1979), 174.
[vii] Roger E. Olson ,吳瑞誠等翻譯,【神學的故事】,校園書房出版寫,2002,p47
[viii] Roger E. Olson ,吳瑞誠等翻譯,【神學的故事】,校園書房出版寫,2002,p47
[ix] 陶理,【基督教二千年史】,海天書樓,2001,p83
[x] Roger E. Olson ,吳瑞誠等翻譯,【神學的故事】,校園書房出版寫,2002,p57
[xi] 陶理,【基督教二千年史】,海天書樓,2001,p83
[xii] Bruce, The Spreading Flame, 260.
[xiii] Philip Schaff, Ante-Nicene Christianity, vol. 2 of Histo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(Grand Rapids: Eerdmans, 1979), 666.
[xiv] Elliott Wright, Holy Company: Christian Heroes and Heroines (New York: Macmillan, 1980), 80.
[xv] Schaff, Ante-Nicene Christianity, 2:667.
[xvi] Bruce, The Spreading Flame, 174.
[xvii] Eusebius, History of the Church in Eerdmans’ Handbook to the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(Grand Rapids: Eerdmans, 1977), 81.
[xx] Roger E. Olson ,吳瑞誠等翻譯,【神學的故事】,校園書房出版社, 2002, p47, p57, p80-81